主题

好友

2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23-7-20 08:12:14 |显示全部楼层
w1.jpg

w2.jpg

同宗共祖血脉连两岸三地一家亲
——福建东山樟塘村张氏、河南洛宁县张营村、西山底村张氏和台湾恒春县太平里张氏的源流、溯源、迁徙、世系及现状简史福建与台湾关系非常密切。闽台之间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独特优势。历史上,大批的闽南人、客家人移民台湾,使福建成为台湾同胞的重要祖家地。殊不知,闽南东山县樟塘村张氏、河南洛宁县张营村、西山底村张氏和台湾台南恒春县太平里张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一1661年(顺治十八年),明延平郡王郑成功亲率战船120余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征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随后,经过一年的争夺战,荷军伤亡2000余人,损失惨重。1662年(康熙元年)2月1日,荷兰侵略者被迫投降,被外来侵略者霸占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同年农历五月初八,郑成功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率兵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为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维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华夏儿女共同敬仰的伟大民族英雄!郑成功死后,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位,内讧显现;刀光剑影,血腥屠戮。最终,郑经夺取延平王位。盘踞台湾,与大清分庭抗礼。此时,清廷也拿郑经没办法。而在此刻,郑成功旧将黄梧确向清廷献上“迁海政策”,清政府便采纳此五大策略,对闽、浙、粤沿海实行“海禁”,颁布“迁界令”,切断闽南人民对盘距台湾郑经(郑成功之子)的粮草,兵器,战船等军需物资的供给,孤立他与清廷对峙僵局。强迫数百万的沿海民众迁往潮、讪、漳、惠、泉等州、府内地,致使沿海民众妻离子散,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惨无人道!令人悲愤!督迁官兵对不服从者大开杀戒,被屠杀的平民百姓达数万人之多,一时间沿海成了人间地狱,惨不忍睹!另一方面,清廷遣闽浙总督李率泰、海澄公黄梧、同安总兵施琅及提督马德功等人,对驻防在闽南沿海海防的郑成功旧将进行劝降、招安。康熙二年至五年,郑成功旧将蔡禄、郭义、林顺,陈升、周全斌、杨来嘉、黄廷、陈枢、杨正、涂孝臣、余伯益、张开等人陆续降清。据《福建通史》记载:康熙七年(1668年)四月,清廷任命施琅为大臣,裁撤福建水师,焚战船,设总兵一员,镇守海澄,所有投诚清廷的原郑成功部官兵,均分配外省屯田开垦。
w3.jpg
二从康熙五年至八年四年间,投诚的这一大批官兵相继被清廷安置在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以河南各府、州、县最为集中,人员最多。怀庆、南阳、河南、汝宁、许州、信阳诸府,均有安插相当数量的闽南籍官兵。当时,河南府(府治洛阳)渑池、新安、卢氏、永宁、宜阳、嵩县、新安均有闽南漳泉籍官兵。他们立籍河南,并与当地人联姻结亲,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和谐共存。因为他们来自闽地,又是军人,故称“闽营人。”平时,屯田垦荒,以事农桑;又兼操练兵武。若有战事,即刻听命调遣,奔赴沙场,为国效力!
w4.jpg
《洛宁县志?大事志》对此也有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福建延平府副总兵骠骑将军张开移兵永宁,驻赵村塬上杏树坪(今张营村)屯田。”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朝代更替。350多载的光阴流逝,如烟往事,这些闽营人的后裔早已蜕变成地道的河洛人。但是,始终没有忘记他们是闽营人的后裔,根在闽南!飞鸟恋旧林,游子思故乡!洛宁的闽营人,始终不忘闽南故园,系年祖地骨肉同胞。不管战乱岁月还是和平盛世,这里陆续有人返回祖地——福建漳州市东山县樟塘村寻根认祖,续谱联宗。祭祀先祖亡灵,并与祖地族亲加强交流,联络情感;互通来往,增进亲情!
w5.jpg
三洛宁张营、西山底张氏,源于闽南漳州张氏。据《漳州府志》载:“漳之有张,諱虎始。”是整个闽南地区大姓望族之一。张虎,字伯纪,河南祥符(今开封祥符区)人,肇基漳浦县南门外中营社。开漳圣王陈元光十大宿将之一,为闽、粤、台及东南亚清河张氏始祖。唐总章二年(669年)与兄龙公同唐玉铃卫祤府左郎将、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奉旨平定“蛮僚啸乱,”政卒。子元光袭父职,为漳州郡镇师。伯纪公初为分营将,辅应陈元光平闽开漳,在讨伐平崖山寇及诸蛮于潮州,功绩显著;在攻克娘子寨战绩奇异。公渡鹿溪河,镇守中营为主攻,旗开得胜......至宋绍兴二十五年(1024年),宋高宗追封“唐开漳太尉威武辅应上将军。”公,生五子,孙,十六。三世开漳将军,五世俱指挥使。虎公一族,历经唐、宋、元、明一千年,至清初,后世子孙,瓜瓞绵绵,支派众多,各自迁徙。聚族成祖,繁衍四海。不缔亿万。遍布闽、粤、浙、台湾和东南亚各地。皆一本于元始祖虎公之苗裔也。
w6.jpg
2002年元月,洛宁县西山底乡张营村代表赴闽南东山寻根认祖。当祖地的族亲看到洛宁宗亲带的老族谱时,高兴万分,连连说道,这确实是我们的老族谱!云霄县的文史专家张耀堂先生说,河南洛宁的这一支,源于樟塘;樟塘一族源于云霄;云霄这一望族源于漳浦中营;漳浦中营源于河南开封。他动情地说,我们闽南人的祖籍在中原开封。而你们这一支又是在迁界时(即迁海政策)回迁洛阳市洛宁县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张先生感慨地说道:“我们张家是唐总章二年(669年)由河南迁徙到闽南的,而你们是康熙八年(1669年)又由闽南回迁洛阳的。真真正正的是千年等一回啊!”2003年,福建省云霄县西林孝思堂编辑的《西林孝思堂张氏族谱》将洛宁县西山底乡张营村、西山底村的张氏世系载入该谱。
w7.jpg
四参议公(1228年-1299年),諱论,字元甫。伯纪公21代孙。宋开庆元年(1259年)荣登进士,咸淳二年(1266年)拜参议中书省政事,加赠银青金紫光禄大夫,后避元兵,定宅漳州故城(今云霄县西林),遂为云霄西林张氏始祖。云霄西林始祖参议公——宗来公——大美公——子仁公——临寿公——惟善公(即详明公)。参议公五世孙惟善公宋末由云霄西林,迁至诏安县五都岛樟塘定居,是为樟塘(也称张塘)始祖,樟塘村张氏祠堂内的楹联,道明了张氏的来由:“系出云林自胥宇以来尔宅尔田堂构几筵瞻祖德;祠依瀛海由明经而后学诗学礼登科及第迈家声。”系出云林,即张氏派系出自云霄西林。樟塘村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甲科及第,文官武举,层出不穷;文人雅士,乡贤名流,代代涌现。如张奇杰、张敏、张廷范、张占春、张乔南、张华章等。明末清初樟塘张氏人口已发展至两千余人。是当时五都的大村望族。惟善公一族(尊为一世祖)已发展至十六世。宗占公系樟塘村十四世祖,也正是这一时期移兵河南省河南府永宁县开基的。以下是樟塘村始祖惟善公至十四世宗占公的世系始祖惟善公(一)——雷震公(二)——添麒公(三)——均大公三(四)——国安公(五)——义公(六)——鲂公(七)——乌强公(八)——裕公(九)——尔清公(十)——保民公(十一)——文化公(十二)——体深公(十三)——宗雅,宗占公(十四)。(均按宗占公以上直系,旁系不以罗列)宗占公名梅,字开,号魁百,谥靖献。行二。福建延平府副总兵,闽南人。夫人曾氏,系泉州府同安县厦门曾厝垵人。康熙八年,公率部、携妻、子晦仲(名爚,号葆光)一同来永宁。宗占公是为永宁县张营村张氏始迁祖。同时,樟塘村十三世祖体穆公之子宗荃公、参将,也移驻永宁县张营村。
w8.jpg
乾隆四十年(1775年),宗占公四世孙元庆公,由张营村迁居景阳川西山底村。如今,洛宁县张营村、西山底村张氏已繁衍为近500口人的大家族。(其中西山底150人,含汤沟村。张营村300多人)现在,张营村周边好几个村庄的林、余、游、李、王、陈、曾、何、汤、巩、张、卓、许、高、颜、郑、詹姓等姓的祖上,都是张开部下的将士。2005年元月,东山县《樟塘村张氏志谱》一书印刷出版,并将河南省洛宁县张营村、西山底村宗占公、宗荃公一派世系,及宗占公张开、张爚、张彦超、张瀚、张惠迪、张树森、张运铣、张鹏举、张祖式等,在洛宁县颇有影响的人物录入该谱。五
w9.jpg
东山,古名铜山。自古隶属漳州府诏安县管辖。民国五年(1916年)由福建省政府巡按使、交通部总长许世英批准置东山县。县政府设在该岛东部海滨的铜山古城铜陵。历史上是东南沿海兵家必争之地和海防重镇。明初,江夏侯周德兴在此修筑铜山古城,以保东南海渔民百姓及沿海疆域的安宁。明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此多次痛击倭寇,威震华夏。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招兵买马、操练水师。创建军事重镇,对抗清廷。康熙23年,施琅将军率大军在此扬帆出征,收复台湾,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东山县的林、陈、谢、黄、张、沈、何、杨、高、孙等姓为十大姓氏。他们大都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部下将士(中原人)的后裔。东山岛是闽南著名的侨乡,许许多多的海外侨胞遍布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及南洋诸国。东山与台湾关系更加密切,是台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历史上大批的闽南人、客家人从这里举家渡海,到台湾开垦、经商。他们筚路蓝缕,勇于开拓,艰苦奋斗。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台湾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人们通常把明、清两代向台湾的移民称为唐山过台湾。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间,樟塘张氏不断移民台湾。其中,台湾恒春县太平里张氏就是从东山樟塘村张氏迁出的一支佼佼者!
w10.jpg

w11.jpg
台湾恒春县太平里张氏世系:始祖惟善公(一)——雷震公(二)——添凤公(三)——舜若公(四)——性保公(五)——德良公(六)——孟贤(七)——宪莹公(八)——进贤(九)——尔甫(十)——奇道公(十一)——贞袁公(十二)——可瑞公(十三)——肇英公(十四)——仲爚公(十五)——宜昉公(十六)——成瓞公(十七)——政殷公(十八)——国槔公(十九)——学迅、学抚、学蟾(二十)。学抚公(即掌花公)是为恒春县太平里张氏始迁祖,亦称太平里开台祖。樟塘村二十世祖掌花公于清同治年间,渡海台湾,在台南恒春做生意。经过几年打拼,有了积蓄,又返回樟塘村将妻子儿女,连同兄长学迅、弟弟学蟾接到恒春立足,开基发展。斗转星移,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代代相传。160多年了,如今已经发展二十六代,繁衍至380多口人。如今,这个家族里有博士8人,学士更多。从事范围涵盖商业,政界,渔业,高等教育,电子,高效农业等等。如张高评,台湾成功大学校长;张清谅,台湾渔具企业公司老总;张杏英,珠海制鞋企业经理……可谓人才济济,代有精英。六2012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黄小晶带队,组织300多人到台湾开展声势浩大的闽台族谱续写对接。樟塘村老龄会的张明春、张福成也参加了该次活动。在台北见到了前来对接族谱续写工作的张乾壬、张高评先生,其场面异常热情,令人感动!双方族谱续写工作成功对接,互赠族谱。当他们看到河南省洛宁县的一支时,兴奋地说:“想不到河南省洛宁县也有我们的族亲!还是康熙年间迁过去的!”他们向张明春先生索要了洛宁族亲的联系地址。从此,台湾与洛宁族亲开始互通信函,联络情感!张乾壬先生还向洛宁族亲邮来三本《台南郡恒春县张氏族谱》,以供洛宁族亲阅览。张乾壬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五年,1996年退休,定居彰化。张先生来信说,1999年,他曾到大陆旅游。到河南开封、安阳、商丘、郑州、洛阳龙门、关林、白马寺、黄河小浪底、登封少林寺参观。当时,的确不知道还有族亲落籍洛阳市洛宁县。未能前去拜访族亲,深为遗憾!张先生还说,有生之年,一定要再来一次洛阳,带上台湾那里的族亲来洛阳旅游参观。再感受一次悠久灿烂的河洛文化;中原古都的厚重历史;洛阳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到洛宁去看看那里的族亲,和亲人们聊聊家常!并希望洛宁的族亲到台湾走走,看看。台湾恒春、彰化、高雄、台南、新竹、台北……的族亲欢迎你们的到来!两岸根同源,闽台一家亲,已成为海峡两岸人们的共识。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局面。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闽台文化交流更是纷呈异彩。民间信仰交流、闽台家谱对接、闽台学术传播、闽台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的交流日趋高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坚信,台湾当局,在“九二共识”的前提下,高瞻远瞩,站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上,华夏儿女的共同福祉上,祖国统一的大业就一定能实现!到那时,我们三地的族亲会相聚宝岛台湾;或者相会于祖地东山;或齐聚于古都洛阳!
作者:张振杰、张治周、张学忠(西山底)

w12.jpg

张振杰作品集锦

祖地闽南客家情

简说客家人与闽南人

洛宁乡间文物的守望者

客家英雄气 凛然天地间

地名,凝聚着我们的乡情

闽营人迁居中原的历史由来

洛河、洛神——河洛人的精神守望

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张姓家族简史
从中原“三王”到福建“闽王”——从福建迁至洛宁屯田的王氏渊源
w13.jpg
作者简介:张振杰,1968年生。赵村镇张营村人。1992年高中毕业。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热爱文学,爱写散文。先后在《中州统战》《三门峡报》《县域经济》《闽南日报》《新洛宁》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现在在江苏南京打工!
w14.jpg
洛宁城事媒体平台:洛宁城事 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搜狐号、360快资讯、都市头条号、网易号、企鹅号、抖音号、视频号等,矩阵多媒体平台。业务:图文、视频广告拍摄、制作、发布。广告合作:13937963275邮箱:1041865128@qq.com

本文来源于大美洛宁公众号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