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23-7-26 09:59:13 |显示全部楼层
w1.jpg
两会”热词

两大会议至会议开始前已收到提案1487件。“高质量发展”“就业养老”“三农”等热词被频频提及,教育、就业、养老这些涉及民生福祉的话题在大会中备受关注。给接下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通用标题

这是一个简约简单的通用模板,可以使用在智能政务、物流、交通、金融、电信、工商、电子商务、房产、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卫生等多个行业或领域。

w2.jpg

w3.jpg

w4.jpg

       为不断推进互联网时代及新媒体条件下的普法工作,扩大法治宣传工作覆盖面,促进依法治州战略深入实施,州委普法办、州司法局开启了“每周一主题·线上普法”工作模式,通过“迪庆普法”微信公众号,适时推送实用法律知识及法律新闻资讯,积极发挥司法行政部门职能作用,为新时代新迪庆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本周主题
暑期法律宝典
远离电信诈骗

共度快乐假期

     盛夏已至,暑期拉开序幕。为了让同学们度过一个安全、愉悦的假期,迪庆普法本周推出“暑期法律宝典”专题,以期通过普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法治意识,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电信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有的时候一、两个月就能产生新的骗术,令人防不胜防。
一什么是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青少年易受诈骗招数有哪些?
01游戏充值诈骗
套路1:低价售物

骗子在游戏公屏上喊话:低价代练、装备请加QQ,于是当你主动添加QQ联系时,对方往往会发送一个交易链接或收款二维码,让你点击或扫描付款,待得到钱款后便立即食言(拉黑),不予交易。

套路2:高价购买

骗子在游戏中联系需要卖装备账号的玩家,称高价收购,再推荐假的第三方交易网站,然后通过假的资金入账,让你以为交易成功,但当你提现时,假的网站客服就会以各种理由(交押金、银行账号输错被冻结等)让你充值才能提现,当你充好后,却发现永远无法提现,才意识到被骗。

套路3:免费领取

为增加游戏的体验感,网游经常会设置一些抽奖获得幸运礼包活动。有些骗子设置钓鱼网站,称点击链接即可免费领取礼包、奖品、装备等,实则是在试图盗取资金。

套路4:破解防沉迷

如今很多游戏都增加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有些青少年玩家为了不受在线时间限制,听信了打着“破解防沉迷系统”噱头的骗子的谎言,结果只能是被骗。

# 警方提醒:类似于游戏账号、装备等的虚拟物品本身就是看得到、摸不着的东西,网络交易更是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学生在假期中不要过分沉迷于网络游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劳逸结合。
02暑期兼职诈骗
套路1:刷单诈骗

骗子会伪装成招聘公司,在网上(58同城、QQ微信群)打着刷信誉、刷销量的旗号招聘兼职。他们首先会给你下发一两个比较小额的刷单任务,并承诺只要根据要求拍下商品,付款后截图发过去,就会把本金和佣金一起退还回来,前几单可能还会“按照约定”返利,为的就是“放长线钓大鱼”,充分赢得你的信任,随后,会逐渐加大刷单数量和金额,同时利用“必须刷满5单以上才能结算”等理由,来诱骗你继续投入本金。如此手法,周而复始,直至你自己意识到被骗。

# 警方提醒 #:刷单群十群九骗,网络兼职刷单、刷信誉都是骗子设好的陷阱,尤其是需要先行垫付资金的都是诈骗!

套路2:介绍兼职诈骗

大部分网上的兼职都是有中介公司发布的,而一些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利用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广告,假借介绍兼职的名义进行各种收费,如收入介绍费、保证金、车费等。

# 警方提醒 #:一定要认准正规的网络招聘网站,不要相信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的兼职广告。正规的招聘平台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03网购诈骗
基本套路: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网购订单或快递信息,冒充客服打电话,称之前购买的某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快递丢失,给你主动退款,诱导你私加QQ微信,发送假的退款申请链接,让你填写个人信息,索要手机验证码;或者是骗你到支付宝提高额度(其实就是让你去各个平台借钱,然后把钱转到他们的假“官方账户”中),结果他们收到贷款,你却背了一身贷!

# 警方提醒 #:接到此类电话,第一时间挂断电话,及时与官方客服咨询核实。
04冒充好友诈骗
放暑假期间,同学间每日相处时间减少,大多通过网络密切联系,骗子往往盗取好友账号进行借钱转账诈骗。

基本套路:骗子通过QQ或微信冒充同学,称其急需用钱,但是微信上没钱,他把钱转到你支付宝账号,让你帮忙微信转钱,然后发送一张假的“转账成功,24小时内到账”的截图,并催促你扫码进行转钱,或者直接以各种理由借钱,你一旦轻信对方就直接被骗了。

# 警方提醒 #:凡是父母朋友让你帮忙转钱的,一定要先通过电话或视频通话核实对方身份信息!
面对诈骗有办法
w5.jpg

电信诈骗危害极大,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大家应该怎样学会去了解、认识诈骗方式并规避被骗风险呢?
1.下载好国家反诈APP
请家长们积极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从源头上防止被骗。如遇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
2.不轻信虚假信息
对于在网络上找你借钱的好友,一定要打电话核实身份。网购在官方平台进行,出了问题尽量不要脱离平台进行交流。
3.不随便透漏个人信息
骗子会变换千万种手段来窃取你的信息,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信息安全!在和陌生人的交流中,不随便透漏个人的信息,更不要随便填写调查问卷。
4.警惕过于热情的陌生人
当陌生人对你过分热情时,应保持警惕,物品不要轻易离身,以免上当受骗。
5.切忌贪小便宜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犯罪分子实施的中奖诈骗、虚假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诈骗及虚假致富信息转让诈骗,不要轻信,一定要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接到类似要钱、转账的信息及电话务必要提高警惕、有防诈意识,切记“不听、不信、不汇款”,一定要及时与学校、孩子直接联系、亲自核实。对诈骗分子的各种理由、诈骗手段要谨言慎行。

总之,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金钱往来时,一定要多加甄别,也要多问问长辈,以免上当。同时,家长们平时也要对子女加强教育,在假期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应对复杂的网络风险,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管理和使用自己的零花钱,谨防上当受骗!

w6.jpg

     为提升我州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针对性、实效性,州专项办向相关部门征集了23例本地典型案例,将通过“迪庆普法”以案释法专题一一推送,以期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普法教育,以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邻里纠纷冲动故意伤害案例
案情简介
w7.jpg

     2019年1月被告人赵某雇请褚某驾驶挖机在维西县自家地中挖地基,因为赵某家地基与被害人何某芬家地基连在一起,何某芬认为赵某在挖地基时挖到她家的地就来找赵某理论。何某芬为阻止褚某挖地基,用木棍戳、打了褚某的脚,随后何某芬就与赵某发生争执并发生肢体冲突,双方拉扯在一起,期间何某芬右手被赵某打伤。维西县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赵某犯故意伤害罪向维西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诉讼过程中,原告人何某芬以被告人赵某赔偿其经济损失合计191,949.72元为由,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案件处理
w8.jpg

     维西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赵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一人轻伤一级的结果,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鉴于被告人赵某有自首情节,决定从轻处罚;被害人对矛盾激化负有责任,具有一定过错,可对被告人从轻处罚;预交附带民事赔偿款,被告人具有一定悔罪表现,可酌定从轻处罚,最终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赵某有期徒刑七个月,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医疗费、后续治疗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护理费等各项经济损失合计61,647.72元。

释法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三十六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在邻里相处过程中“让他三尺又何妨”,大家都要相互谦让、守望相助,心平气和化解矛盾,切莫意气用事,共同维系和谐邻里关系。在本案中,赵某能够本着邻里和谐的态度在挖地基前提前与何某芬家做协商,如果何某芬在看到自己的土地有可能被侵权时好好与赵某家协商解决,也许,事情就能够及时妥善解决,被告就不需要进监狱,赔付高额赔偿金,原告也不需要承受皮肉之苦,在接下来的相处中,也能守望相助。

编辑:孙建华     审核:阿茸     终审:任忠义

w10.jpg

w11.jpg

本文来源于迪庆普法公众号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