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6 天前 |显示全部楼层
【携手·利剑护蕾】电诈盯上未成年人,该如何防范w1.jpg

近年来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而未成年人因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较弱

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目标

免费送游戏皮肤、冒充明星助理……
花样百出的骗局让许多孩子和家长防不胜防

不仅造成经济损失

还可能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伤害

【携手·利剑护蕾】电诈盯上未成年人,该如何防范w2.jpg

真实案例:一场“免费皮肤”的陷阱

某地一名小学生深夜刷短视频时,被“关注主播免费送游戏皮肤”的广告吸引。添加“客服”后,手机弹出一张带有“公安机关”印章的截图,声称因未成年人操作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需配合解冻,否则将“追究监护人责任”。孩子惊慌之下,偷偷用家长手机转账,最终被骗数万元。

类似案件并非个例。诈骗分子常以“刷单返利”“解除防沉迷”“明星粉丝福利”等为由,诱导未成年人转账或窃取家长支付信息。更有甚者,冒充公检法人员恐吓孩子“涉嫌犯罪”,利用其恐惧心理实施诈骗。  (案件来源:人民日报)



为何未成年人屡屡中招?

1. 反诈意识薄弱:许多孩子对“转账”“验证码”等风险操作缺乏认知,甚至认为“只要按对方说的做就能解决问题”。

2. 家长疏于防范:部分家长未妥善管理支付密码,或开启免密支付,让孩子轻易获得资金操作权限。

3. 情感漏洞被利用:骗子利用未成年人渴望游戏装备、追星交友等心理,先利诱后威胁,步步设套。



如何筑牢防诈“防火墙”?

孩子要牢记:

“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链接、不透露验证码、不随意扫码或下载APP。

“两问”习惯:遇到可疑情况,先问家长、问老师,绝不独自处理。

“一报警”意识:若发现被骗,立即告知家长并报警。



检察官提醒

诈骗分子善于伪装,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目标永远是“钱”。未成年人及家长务必牢记:

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免费福利”背后都可能藏着陷阱。

权威机构不会线上恐吓,更不会要求转账“自证清白”。

遭遇诈骗及时报警,保留证据是关键。

守护未成年人远离诈骗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行动

让我们提高警惕

筑牢防线

别让孩子的纯真

成为骗子利用的弱点
推 荐 阅 读
● 陈文清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定信心 干字当头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 来了!2025年政法工作路线图

● 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召开 以平安法治双翼护航中国式现代化昆明实践

● 推进改革、维护稳定、护航发展……政法机关回应百姓期盼更好维护公平正义● 2024年昆明市政法工作综述:笃行实干护平安 法治引领促发展

【携手·利剑护蕾】电诈盯上未成年人,该如何防范w6.jpg

来源:西山检察、昆明检察

编辑:申艳菊

一审:唐丽、张章

二审:罗红辉、杨吟吟、程汝山
投稿邮箱:774381959@qq.com

本文来源于微信文章公众号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热门图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