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1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24-4-20 12:00:52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独一无二的傲骨
原文:倪一晨支持人民日报政论文章

为什么保健品经常被禁止?

专家认为“九龙防洪”式监管难堵“套路”

组合拳”

“阿姨,你来了,我早就盼着了,请进来吧!” “叔叔,你今天怎么一个人来了?阿姨不来也没关系,我已经给她准备好了礼物了!”……

5月17日早上6点,在接待人员的热情问候中,老人背着书包、背着篮子,满脸笑容地走进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的一栋三层楼房。 不到半个小时,就有数百名老人来到了这里。 当记者准备跟着老人进去时,眼尖的接待员一把将记者一把拽了出去。 他刚才还热情的脸上,写满了警惕:“这个活动是专门为老年人举办的,年轻人不能参加!”

通过对保健品骗局受害者、保健品销售商、监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深入采访,记者基本厘清了与保健品“陷阱”骗局相关的几个问题。

保健品骗局触目惊心,伎俩都在这里-1.jpg



探索

它的危害有多大?

他省吃俭用买了各种保健品,花掉了多年来积蓄的20万多元。

“如果不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我母亲也不会死得这么早……”至今,母亲的突然离世仍然是市民苗先生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在苗先生看来,家里堆积如山的保健品是母亲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3月的一天,苗先生的母亲参加了一家公司举办的“健康讲座”,开始热衷于购买保健品。 “保健品的价格极高,几盒胶囊就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苗先生说,她的母亲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3000多元。 经济并不宽裕,但老太太就像跟在魔鬼后面一样,日常开支节省得越来越多,保健品上的钱却花得越来越多。 “这三年来,妈妈花了很多钱买各种保健品,花掉了她多年来攒下的20万多元。”

“如果只是花钱的问题,哪怕只是为了让老人开心,那我也承认。但我妈吃过各种保健品,一点效果都没有。自从她接触过保健品,生病的时候没有去看医生,也没有吃什么大的药,我想只要吃这些保健品,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原来,苗先生的母亲患有高血压、心脏不好,之前一直在吃药,迷信保健品功效后,开始隐瞒病情、逃避就医,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无奈之下,苗先生偷偷扔掉了保健品,并劝说她积极配合治疗。

“扔掉保健品就等于夺走了她的命脉。” 苗先生说,从那时起,母子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出现裂痕。 母亲还责怪儿子:“我买保健品没花你的钱,你不给我买就算了,你怎么这么不孝顺!” 直到2017年7月,苗先生的母亲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保健品一直是母子俩心结从未解开。

无论是读者来信的反映,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保健品欺骗消费者的案例越来越多。 李阿姨和苗先生的母亲也有类似的经历。 2017年8月,李阿姨参加类似的“健康讲座”,陷入保健品骗局。 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花了2万元购买各种保健品。 “他们宣传得很好,说这些保健品以前是专门供应的,现在推广到普惠大众的,所以可以进入市场。” 李阿姨说,但两个疗程后,她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

保健品骗局触目惊心,伎俩都在这里-2.jpg

李阿姨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要求退货。 “销售人员说,你必须去找客服退货。客服说,这件事他不能决定,需要经理签字。经理说,退货将由销售人员负责。” ……总之,他就是跟我踢球。” 李阿姨表示,多次要求退货后,最终销售点空无一人,卖家也没有任何消息。 李阿姨这才明白,自己被骗了。



探索

套路有多深?

销售人员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把老年人视为“干爹干妈”,在这个行业是很常见的。 提出问题、提供日常护理只是基本操作。

保健品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不少“见多识广”的老年人频频上当受骗?

“确实不能怪老年人卖保健品太‘简单’、‘套路’太多。” 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数年的小辉(化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揭秘了保健品销售的层层。 神秘”。

“保健品销售的具体种类和模式有很多,但大同小异,总体来说有‘四大套路’作为支撑。” 小慧介绍,即:以“免费赠品”为诱饵,以“健康专场”进行洗脑,以“专家义诊”推广和“亲情营销”维护。

保健品骗局触目惊心,伎俩都在这里-3.jpg

以“赠品”为诱饵,是保健品销售“系列计划”的开始。 许多保健品销售会利用老年人省钱的倾向,用鸡蛋、面条等低价“赠品”吸引他们,并为老年人举办活动,收集他们的信息,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 “健康专场”洗脑就是抓住年老体弱多病、关注健康的“痛点”,通过讲座、会议等方式组织专题活动,美其名曰宣讲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知识。向老年人传达健康理念。 其实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推广健康产品。

在此基础上,往往会激起老年人较高程度的购买欲望。 这时,保健品的销售就会趁热打铁——邀请一些“权威专家”、“资深医生”为老人免费体检、诊断和治疗。 事实上,这些“专家”大多是付费“保姆”。 “在‘??义诊’之前,销售人员就已经了解了老人的健康状况,并提前告知了‘专家’,所以老人会对‘专家’的准确诊断感到震惊,进而不再有疑虑。关于‘专家’的说法。” 小慧表示,义诊的“专家”会恶意夸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夸大保健品的功效。 销售人员会不断地“敲鼓”,适时地说几句话:“真准,真是神医”。 ”等言。在“专家”和销售人员的“双重表演”之后,老人很可能会慷慨解囊。

如果说“免费赠品”、“健康专题活动”、“专家义诊”是让保健品销售快速见效的“三把火”,那么“家庭营销”就是贯穿始终的“慢火”。 在小辉看来,“家庭营销”这张牌打得如何,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保健品客户群的广度和粘性。 “我们接受的培训理念是,老人要成为包吃包穿的父母,就必须比孩子孝顺。” 小辉说,在这个行业,把老人当“干爹干妈”,索取温暖和日常照顾是很常见的。 这只是基本操作。 有的机构还会培训员工学习按摩、修脚等技能,时不时地来给老人按摩、洗脚。 有的甚至每天都去老人院免费照顾老人……

“谁的‘孝心’更加体贴细致,与‘父母’的‘亲情’更加牢固,谁就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销售收入。” 小惠说道。



探索

打球有什么难的?

虚假宣传取证执法困难,“九龙治水”监管效率低下

保健品“骗老人”的问题由来已久,相关部门也在调查打击。 但为何此类诈骗屡屡发生?

“有关部门打击那些缺乏资质、假冒伪劣的生产销售行为,有了更明确的依据和更明确的方向。事实上,保健品诈骗的问题更多是由虚假宣传造成的,而这也正是我国保健品诈骗的难点。”识别并打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法律顾问刘俊海表示,相关职能部门在具体执法过程中经常面临取证难、执法难的问题。 很多销售人员恶意将“功效”夸大为“疗效”,甚至将保健品宣传为药品。 他们采用“销售会议”模式或与老年人进行点对点交流,往往采用口头方式,很少留下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力证据。 证据使监管机构难以有效执法。

对此,一位基层民警也有同感:可以在小区摆一张桌子,摆几张椅子,拿几张传单,放几件保健品,形成一个简单的“营销”点。 由于此类“销售”点数量多、场所流动性大,依靠执法部门一一查处效率低、难度大。

“反正只要通过宣传营销保证高价、大批量,还是可以赚到不少利润的,没必要制假售假,也不需要冒险。” 小辉表示,保健品市场的利润可以达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他曾经卖过一种蜂胶保健品,资质齐全。 进货价只有百元左右,他却以几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卖给老人。 在小辉看来,为了避免被查处,现在大多数商家都在寻找更安全的策略——与其生产、销售可能“赚钱害人”的假冒伪劣保健品,不如涉足其中那些“不会造成任何问题,但可以吃掉”的产品。 没啥用的”保健品。

保健品骗局触目惊心,伎俩都在这里-4.jpg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保健品生产、销售企业拥有营业执照、保健食品生产企业GMP检验证书、税务登记证等齐全的合法资质。 尽管有老年人认为保健品企业存在价格虚高、效果不佳、退换货困难等问题,但维权更难。

中国政法大学医学法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欣表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要依法审核商户的《食品流通许可证》等相关资质。 。 如果相关资质合法、齐全,保健品广告证明等相关事项涉嫌虚假宣传。 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 但保健品广告发布前无需经过食品卫生部门审核。 广告发布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保健品进行抽查。 投诉由消费者协会处理。 涉嫌诈骗等犯罪活动由公安机关处理。 假“医生”、“专家”“非法诊疗活动应由卫生部门监管……”

“与保健品销售相互协作配合的‘套路组合’相比,‘九龙治水’式的各职能部门对保健品的监管存在衔接不畅、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导致监管效率低下。” 刘鑫想道。



探索

靠什么来预防?

归根结底,对孩子和家庭的关爱才是老年人更需要的“保健品”。

究其根源,保健品骗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共同努力。

刘俊海教授提醒,老年人应充分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对保健品建立科学认识,合理选择保健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认准国家认可的健康“小蓝帽”标志食物,不要选择移动产品。 未注册公司的产品。

威海市公安局环翠分局城城派出所民警赵云波,多年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 他认为,应对保健品诈骗,预防和打击同样重要。 为此,市区派出所联合社区、片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类机构和人员,定期为辖区老年人举办“安全讲座”,利用PPT、视频、个人陈述等形式,为辖区老年人举办“安全讲座”。各方改善老年人的安全保障。 反欺诈意识。

“我们专门针对保健品推广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对策’。” 赵云波举例说,如果卖家故意混淆保健品和药品的关系,我们就会向老年人强调保健品是食品; 销售 我们用免费礼物来吸引老年人。 我们还动员企业赞助和慈善组织筹集资金,我们还为前来上课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礼物。

有些老人可能不知道保健品的销售是为了钱,也可能不知道保健品不是药品,但他们仍然愿意花不义的钱来购买“陪伴”和“孝顺”。 ”

保健品骗局触目惊心,伎俩都在这里-5.jpg

一些保健品企业针对老年人缺乏子女关爱、对他人心怀戒心的弱点,精心设置“家庭陷阱”。 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但同时也带来警示:如果一些孩子没有关爱意识淡薄,无论“跪式营销”、“家庭洗脑”多么高明,他们不会利用它。

归根结底,对孩子和家庭的关爱才是老年人更需要的“保健品”。 孩子们也不妨学习一下保健品销售商善于分析老人精神心理的做法,尝试打开老人的心扉,体贴地陪伴老人。

“治理保健品市场乱象,不仅需要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更需要加强监管协调和互助。需要建立完善的执法机制,加大打击力度。” 受访的两位专家表示,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建立联合征信平台,对涉及侵犯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