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鲍同学
事件还原:一场惊心动魄的"到付"拦截战
近日,媒体报道了杭州一名老人网购了33600元的天价到付药,幸亏快递小哥察觉不对劲及时劝阻,这才避免老人上当受骗。
事后快递小哥受到了当地派出所的嘉奖和企业内的通报表彰。
事件概述
据媒体报道的消息,杭州顺丰一名快递小哥在派送包裹时,意外发现一个需要到付的包裹费用高达33600元,这不禁引起小哥的好奇心。
在抵达收货人家中,小哥发现收货人是一位老奶奶,出于好心小哥询问老奶奶里面是什么东西,知道需要到付33600元吗?
<hr>骗局揭秘:三招攻破老人心理防线
1. "救命药"恐慌营销
诈骗分子通过电话恐吓老人"检测出癌细胞",虚构"美国FDA认证""诺贝尔奖团队研发"等噱头,将成本不足百元的维生素片包装成"抗癌神药"。
2. 到付陷阱规避监管
采用"货到付款"模式绕过网购平台资金托管,利用老年人对快递员的天然信任,制造"官方渠道"假象。
3. 亲情牌攻心术
以"限量供应""仅限老客户"制造紧迫感,甚至冒充医疗机构声称"您儿子已预付定金",利用老人对子女的牵挂行骗。
<hr>深度追踪:保健品诈骗的"银发围猎"
据反诈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老年人保健品诈骗案涉案金额超20亿元,常见套路包括:
- 伪造"专家"义诊报告
- 虚构"病友"康复案例
- 组织免费旅游洗脑推销
- 冒充公检法威胁"不买药将追责"
<hr>专家支招:四道防火墙守护爸妈钱袋
1. 资质核验
国家药监局官网(http://www.nmpa.gov.cn)一键查询保健品批号,警惕"健"字号冒充"药"字号。
2. 延迟支付
遇大额到付立即联系子女,可要求快递公司启动"银发护航机制"(72小时冷静期)。
3. 科学认知
三甲医院营养科主任提醒:"不存在能替代正规治疗的保健品,所谓'疗效'多是心理暗示。"
4. 技术联防
为老人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通运营商"亲情号码白名单"功能。
<hr>现场直击:快递小哥的"反诈经"
"签收时看到老人手抖得厉害,我就多问了几句。"王强接受采访时表示,驿站已建立"五必问"预警机制:
? 收件人是否自主下单
? 能否准确说出商品信息
? 付款方式是否异常
? 收件时情绪是否焦虑
? 是否接到"保密"要求
<hr>头条锐评:这场胜利不仅是3万元的得失
当快递员成为反诈前哨,当驿站变身防骗阵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善举,更是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在发挥作用。国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已拟增"反诈专章",银发群体的安全感,需要每个环节的守护。
#转发提醒爸妈#
#全民反诈在行动#
#守护最美夕阳红#
(本文为今日头条原创内容,数据来源:国家反诈中心、中国老龄协会)
<hr>互动话题:您身边的长辈是否遭遇过类似骗局?欢迎留言分享应对经验,点赞前三名将获得反诈中心定制纪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