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0

积分

等待验证会员

发表于 2025-3-19 16:26:55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友爱风声oTXlc2
用具体案例让老人理解骗子常用的话术,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 套路1:免费陷阱
    “免费体检”“赠送鸡蛋”吸引到场 → 制造虚假体检报告 → 恐吓“得了重病” → 推销高价产品。
    对策:提醒老人“免费的最贵”,体检去正规医院。
  • 套路2:亲情绑架
    销售员天天嘘寒问暖,认干爹干妈,甚至比子女更“贴心”。
    对策:告诉老人:“真关心您的人不会逼您花钱,医生也不会在菜场门口看病。”
  • 套路3:伪科学包装
    用“诺贝尔奖技术”“中科院专利”等术语忽悠,实际查无此证。
    对策:教老人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http://www.samr.gov.cn),输入产品名称查备案号。
  • 套路4:饥饿营销
    “限时优惠”“最后一盒”“专家明天就走”,制造紧迫感。
    对策:和老人约定:“超过500元的保健品,等我回家帮您查完再买。”
  • 套路5:治病承诺
    宣称“根治糖尿病”“替代降压药”,利用老人对疾病的恐惧。
    对策:强调“能治病的只有药,保健品不能代替治疗”,用《广告法》规定佐证(保健品不得宣称疗效)。
二、家庭协作:4个关键行动


  • 定期清理家中保健品
    检查产品包装是否有“蓝帽子”标志(国产保健食品批号),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APP」扫码验真,发现三无产品立即处理。

  • 设置支付安全锁
  • 为老人银行卡开通“单日消费限额”(如单日最高1000元)。
  • 关闭手机免密支付,删除非必要绑定的支付软件。
  • 反向利用“从众心理”
    联合亲友在家庭群发正规科普(如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保健品专题),营造“靠谱信息才被认可”的氛围。

  • 保留证据,主动维权
    若已受骗,收集收据、录音、宣传单等证据,拨打12315投诉,或通过「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在线举报。

三、用“替代方案”填补老人心理需求

骗子往往利用老人的孤独感和健康焦虑,针对性填补这些需求更有效:

  • 健康焦虑 → 提供科学方案
    带老人定期体检,约三甲医院营养科门诊,让权威医生解释“保健品不能治病”。
    推荐官方渠道:如「腾讯医典」「丁香医生」的老年健康专栏。

  • 孤独感 → 创造社交替代场景
    鼓励老人参加社区老年大学、广场舞团体,或养宠物分散注意力。
    案例:上海某社区组织“反诈老人团”,让受骗者现身说法,效果显著。

  • 被需要感 → 赋予家庭角色
    让老人负责家庭菜谱整理、种花养草等任务,并经常展示成果(如把她的食谱发朋友圈)。

四、技术手段降低被骗风险


  • 手机安装拦截软件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骚扰电话识别;在微信设置中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10条朋友圈”。

  • 电视替代方案
    用广电机顶盒替换网络电视盒,屏蔽保健品广告;推荐观看CCTV-10《健康之路》、北京卫视《养生堂》等节目。

  • 快递地址留子女电话
    避免老人独自接收货到付款的包裹,及时发现异常消费。

<hr>五、关键沟通话术示例


  • 当老人已购买时
    ? 错误:“你怎么又乱花钱!”
    ? 正确:“妈,这个产品我查了确实有批号,但价格比药店贵3倍,明天咱们去药店对比下?”(避免正面否定,用事实引导)

  • 当老人坚持要买时
    ? 错误:“说了是骗人的!”
    ? 正确:“爸,我同事妈妈买了这个,结果发现和宣传不一样,正在打官司。我们先把宣传单留着,万一是假的方便维权。”(暗示风险,不直接对抗)

<hr>六、极端情况应对

若老人已被深度洗脑(如坚信保健品能抗癌,拒绝吃药):

  • 联合医生介入
    带老人就诊时,提前和医生沟通,请医生明确告知“停药的后果”。

  • 法律手段止损
    收集虚假宣传证据,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主张三倍赔偿。

核心原则:让老人感受到“防骗≠限制你”,而是“我们一起保护家的钱和健康”。过程中多肯定老人对健康的重视(如“您注重养生是好事”),再逐步引导理性消费。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