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报5月6日讯(记者黄智义)近日,本报以《为筹传销资本23岁青年自焚》、《五旬父不堪“传销之痛”跳楼身亡》为题,先后报道了23岁的小宋因沉迷传销酿成家庭悲剧一事,引发强烈社会共鸣。今天,一位市民给小宋捐款1000元,并含泪写下了一封给小宋父亲的信,读后令人感动。
下午,热心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去省立医院看望小宋时,得知一位自称姓张的男子给小宋捐了1000元。同时,张先生还给小宋的父亲写了一封信。随后,记者看到了这封信。信里写道:
“大哥,天国里没有传销,您一路走好。大哥,您走了,您走得太匆忙,几乎还没来得及换下那身在田间劳作时穿的旧衣服。几乎是一瞬间,您根本没有给大家一个来帮您分担忧愁的机会。”“大哥,我知道,您不是在逃避。‘哀莫大于心死’,您是不堪重重压力……”“这几天我太忙,您没有给我机会来安慰您,跟您交流,鼓励您一起克服困难……”“我写此信时,泪水一直在流,好几次辍笔大哭。大哥,您一路走好。望亲属们坚强。”
“我能体会小宋父亲的感受”
一位父亲说,儿子为搞传销,甚至把他骗进“鼠窝”
“儿子搞传销执迷不悟,我死的心都有了。他还让我搞传销,把我气得住了院。”5月6日,一位几近绝望的父亲向记者哭诉。
“拜把子兄弟”拉他搞传销
6日上午,黄先生看到本报报道后,给记者打来电话。
他哽咽着说,自己是单县人,在济南打工。儿子小东(化名)今年20岁,至今还在天津搞传销。“去年,他在北京打工,和一个河南小伙子成了‘拜把子兄弟’,就是这个‘兄弟’害了他。”去年下半年,这个“兄弟”让小东去天津,说找到了发财的门路。“我一听,就知道是搞传销,不让儿子去。对方来了两次,终于把我儿子带走了。”
黄先生说,去天津之前,小东出了一次事故,腿受了伤,花了好几万元。“腿还没好,他就急着搞传销了,拿走了3000元。”
去天津后,小东经常给家里打电话,说和别人合伙开酒店了,需要3万元资金。黄先生没答应。去年冬天,小东回了一趟家。见父亲不在家,他开始游说母亲。小东的母亲信以为真,向亲戚借了2万多元。拿了钱后,小东返回天津。
今年年初,小东给父亲打电话,说酒店生意很好,但需要买一辆小货车,用于采购海鲜,又让他汇钱。
为发展下线,他把父亲骗进传销窝点
今年4月1日,小东给黄先生打电话说:“你不是不相信吗?过来看一下吧。”
黄先生决定过去看一下。到天津后,小东和几个年轻人去接他,但不肯带他去所谓的酒店看看,而是在街上转了好几个小时。晚上8点左右,黄先生被带到一偏僻的农村,而不是酒店。“一只脚迈进院门,我就知道坏了。院子里有很多年轻人,一看那眼神就是搞传销的。”黄先生不肯进院子,小东等人拿走了他的行李,又要走了他的手机。“我赶紧把手机又要了回来,说要给家里报个平安。”拿回手机后,黄先生快步向村外跑去。小东和几个年轻人追了过来,让他进去看看再说。“我气得胃疼,当晚就住进了医院。他们还派一个人看着我。”出院后,黄先生执意不肯去传销窝点,而是住进了旅店。次日,他去传销窝点要行李,儿子不给他。他一怒之下跑到了车站,坐上了回家的车。“看了你们的报纸,我哭了好几次,真的不希望小宋一家人的悲剧在我的家庭里再现。我很同情小宋的父亲,我能体会他的感受。”黄先生表示,他将把报纸保留下来,有机会拿给儿子看,希望儿子早日回头。
传销之痛,我们或许听说过,或许经历过。传销曾带给你什么伤害?我们该如何远离传销?请拨打本报热线82061110,畅所欲言。
(记者黄智义)
警惕传销组织的几种花招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提醒,警惕传销组织的几种花招。
1、警惕传销组织打着“国家搞试点”、“西部大开发”等旗号,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骗群众参与所谓的“资本运作”或“阳光工程”等违法犯罪活动。
2、警惕传销组织打着“招聘”、“介绍工作”、“招工”等名义,诱骗学生、农民、下岗职工参与传销活动。
3、警惕传销组织打着“特许经营”、“加盟连锁”、“连锁销售”、“直销”等名义,诱骗群众到异地从事传销活动。
4、警惕传销组织打着“电子商务”、“网络直销”、“网络营销”、“网络代理”、“网上学习培训”、“点击广告即可获利”等名义,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销。
5、警惕传销组织披着合法公司、企业的外衣,以销售商品为掩护,以高额返利、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发展加盟商、业务员等形式从事传销活动。
如果有人给你介绍“工作”、“生意”或者推荐“投资”,前提条件是你得交钱或者购买一定数量的产品,并且要你发展亲戚朋友参加,许诺你可以从中提取报酬,此时你要高度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记者黄智义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