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23-6-7 15:22:09 |显示全部楼层
w1.jpg

不听/不信/不转账

谨防电信诈骗

提高防骗意识

w3.jpg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常见电信诈骗

01

汇钱救急

通过网聊、电话、网站交友等手段掌握受害人的家庭成员信息,先通过反复骚扰或其他手段骗使受害人手机关机,在其手机关机期间,以医生、警察、老师等名义,向受害人家属打电话,谎称受害人突发重病或车祸住院正在抢救,甚至称遭遇绑架,要求汇钱到指定账户救急。

w11.jpg

02

兼职刷单类

此类被骗群体绝大部分为学生和家庭主妇,诈骗团伙针对此类人员闲暇时间较多,想利用空余时间赚点外快的心理实施诈骗。由于这类人群对网络的不熟加之社会经验不足的原因,最终按照诈骗团伙的套路以被骗收场。

w13.jpg

03

虚假中奖

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即以“需先汇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海关费”等各种理由诈骗。

w15.jpg

04

网购退款

犯罪分子冒充淘宝等公司客服,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需要退款,引诱求购买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除了这四类常见诈骗方式以外,还存在着“冒充领导、熟人类;虚假征信类;冒充公检法类;校园贷”等诈骗方式。其实不管是何种方式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多是利用人们“贪便宜、钻空子、不劳而获”等心理来设计套路,引你上钩。

谨/防/电/信/诈/骗

诈骗案例

案例一:冒充客服

2023年3月4日,市民王某某报案称接到一个192开头自称京东客服的电话,称其京东金条有风险,需要取消京东金条,不然会影响征信。王某某按照对方提示,下载“云视讯”APP,后按照对方提示操作,将网络贷款转至对方指定的个人账户,共计损失200000元。

w21.jpg

案例二:杀猪盘

日前,市民李某报案称,其落入了骗子的虚假投资诈骗陷阱,总计被骗29万余元。李某在社交软件里认识了一位朋友,通过连续几天的交流感觉很聊得来,加之对方谈吐得体,便对其产生了好感,在看到对方经过包装后展示的精致生活后更是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在不断的聊天中,对方“不经意间”透露最近赚到了不少钱,起初还“藏着掖着”不打算把这个赚钱的“秘密”告诉别人,这副样子看得李某心里直痒痒,在其有意试探之下,骗子“不太情愿”地透露了最近其通过炒期货赚了不少钱的消息,随后表示经过这段时间的聊天,已经把李某当作真朋友,并告知其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知道的人多了赚不到钱。听到这番话,李某渐渐放松戒备,在骗子的引导下注册了虚假投资理财APP账号。在初期投入的一两千元成功获利并提现后,李某选择继续加大投资,且有盈有亏,但都是盈多亏少,深深的套路之下,其更是对此深信不疑。在经过多次充值后,虚假投资理财APP系统突然弹出操作失败提醒,并提示需要缴纳保证金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已经深陷其中的李四在此之前已经把所有积蓄投入进去,询问骗子后得知对方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在其建议之下,李某又通过网络借贷及朋友借款的方式筹集保证金,等到缴纳完保证金后仍然无法提现才意识到上当受骗,随即报警。

w23.jpg

案例三:冒充公检法诈骗

市民李女士接到自称某市公安局的刘警官打来的电话,称其涉嫌诈骗并准确说出其身份信息,要求添加李女士微信进行调查。骗子将所谓的“通缉令”发给了李女士,期间不断恐吓李女士“态度要好,要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接下来骗子要求李女士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找到一家宾馆,连上WIFI按照对方指示将银行卡内50多万元全部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三天后,李女士再联系对方时,发现已经被对方拉黑而拨打过去的电话已经无法接通,李女士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w25.jpg

谨/防/电/信/诈/骗

如何反诈防骗

w29.jpg

不能出租出售“两卡”

① 广大群众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贪图小利,绝不出售、转让、出租、分租、出借或者购买银行卡、支付账户,以免给不法分子提供“作案工具”。否则,5年内将会被暂停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还会在个人征信上留下污点,影响贷款办理等业务。

② 若发现出售、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等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不随意泄露个人资料

① 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

① 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① 群众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

② 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应认真研读并牢记。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① 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

② 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

③ 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

④ 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

⑤ 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便分散和锁定风险。

谨/防/电/信/诈/骗

w34.jpg

图文 | 制交院团学办公室

编辑 | 施然

审核 | 孙亚静  施然 林洁茹

本文来源于苏城院智慧制交公众号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