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598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23-6-15 21:22:05 |显示全部楼层
w1.jpg

w2.jpg

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逐渐从紧张的情绪中缓和过来后,有不少人放松了警惕。最近,不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直接发布未打码的考生准考证,准考证上考生姓名、考生号、准考证号、报名单位等信息一览无余。对此,评论区有人提醒,不打码的准考证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可能盗取孩子的信息,引发修改志愿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九支队探长明玥提醒,轻易将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号甚至密码等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后续会增加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风险和隐患。
w3.jpg

此前,为更好地保护高考考生个人信息安全,多部门曾发布提醒,高考考生应保管好个人信息,包括高考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号及密码、填报志愿纸质表、成绩单或查询页面截图、个人录取通知书等不能发朋友圈。

记者注意到,考生高考信息被他人获取造成不当后果的案例并不少见。

据“河北公安网络发言人”微博2021年7月10日发布的信息,当年7月6日,辖区高考考生周某及其家属到阜城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报案,称发现高考志愿被人篡改。

7月7日,办案民警前往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调取登录日志,经过分析研究,确定吴某有重大嫌疑。7月8日中午,民警将吴某传唤至辖区派出所。经讯问,吴某承认因为觉得周某平时影响了自己学习,所以想惩罚一下他,他们的登录账号和密码都差不多,自己便背着家长偷改了周某报的第一志愿,将其第一志愿改为位于报考志愿里中下游的一所院校。

对于非法窃取考生准考证等信息的行为,上海申颂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沈海东指出,考生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收集使用的,无论是收集方,还是后续个人信息的接收方、使用方,都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违反者将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严重的将处100万以下的罚款。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丁金坤律师表示,准考证、考生号及密码都是考生的个人信息,受到《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实践中,考生要警惕这些个人信息可能被电信诈骗犯利用来实施精准诈骗,借口上学等各种理由来索钱。碰到这些可疑的电话或者短消息,不要轻信,要多方核实,及时报警。

来源:澎湃新闻

- END -

w4.jpg

编辑 | 白芯萁

校对 | 杨   蕊

排版 | 杨   蕊

美编 | 白俊齐

初审 | 徐   曼

终审 | 马梓捷

w5.jpg

w6.jpg

w7.jpg

本文来源于云教视界公众号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