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598

积分

管理员

发表于 2023-6-25 07:50:08 |显示全部楼层
冒充领导诈骗

一、



冒充领导诈骗手段

1.一般来说,这类骗局始于公司内部人员的手机或电脑被植入木马病毒。

2.骗子利用木马病毒,长期窥探目标公司的日常业务动向和老板与财务的谈话。

3.早在某一天,骗子便以一个你没察觉出的借口加了你QQ好友,潜伏在你的好友列表内。

4.这天,骗子通过木马掌握了你老板出差坐飞机的时间后,便将QQ头像换成你老板的QQ头像和名称,然后给你发消息—— “在吗?”。

二、



案例

2019年6月6日,南京反诈中心接到110推送警情,公司会计王某在公司上班期间,被人在QQ上冒充公司老板指令转账诈骗43.5万元。接警后,中心立即启动紧急止预案,争分夺秒、以快制快、合成处置、5分钟内查清楚被骗资金去向,并及时做了紧急止付,成功拦截被骗资金43.5万元。对被骗王女士及所在公司来说,被骗资金拦截成功是幸运的,但是,如果不提高防范意识,明天还会这么好运吗?

w1.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860655927983718402

冒充熟人作案

一、



案件

  2019年12月1日晚上7点多,家住鼓楼区的钱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一个操着北方口音的男子上来就问:“你知道我是谁吗?怎么连老朋友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当钱先生猜测地说出自己一个北方朋友的名字后,对方马上接过来说:“没错,就是我。”这位“朋友”告诉钱先生自己正在出差到南京的路上,一到就会去拜访他。 可是,第二天上午,这位“朋友”就慌张地打来电话,说自己在苏州发生了意外,需要一些钱救急。此时还蒙在鼓里的钱先生立刻向“朋友”账号汇去5000元。不料,这位“朋友”却三番五次地要求汇钱。当钱先生又先后汇去了2万元后终于开始有所怀疑,经过多方核实后发现自己被骗了。

二、



警示

1、 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主要利用受害人,对熟人碍于情面,不好意思直接询问对方身份,更不好意思拒绝朋友求助的特点。

2、如果接到此类诈骗电话时,不要去猜而应直接询问对方姓名。

3、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可通过第三方亲朋进行核实或提出见面要求,如对方百般推脱,可以洞察其破绽。

4、当对方说自己遇到突发事件,急需用钱,这时要核实事件的真假,可以向相关办案部门了解,如有必要可以亲自前往或委托亲朋前往事发地。

骗家长诈骗

一、



诈骗手段

一、冒充孩子骗家长:高考、中考、考研临近,莘莘学子正处于冲刺阶段,报读各类“ 冲刺班、培训班” 在所难免。家长总是希望能给孩子的学习给予足够的支持,当孩子主动提出想上各种培训班的时候,家长的心情是无比的高兴,诈骗分子正是瞅准了家长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冒充“ 子女” 伺机骗取巨额“ 培训费、学费”。

二、冒充老师骗家长:骗子利用了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热点,让家长放松了警惕,觉得今年的收费方式、培训特点肯定不同于往年,把费用交给老师也可以理解。骗子隐藏在某些班级群内,把自己的头像、昵称改为和班主任一致后,以班主任口吻发布通知,迷惑性较强。而且骗子在群内发送个收款的二维码方式实现转账,即时性较强。

二、



案件

   1月7 日上午,受害人吴女士收到一条陌生手机短信:“ 妈妈我是XXX,我手机掉到厕所了,所以只能借同学的手机发信息了。”对方接着说:“ 我们学校有一个哈佛大学开办的培训班,报名人数有限,我想报名参加,费用是5.8万元,这是我的辅导员的账号(中国银行:XXXXXX)及电话号码(XXXXXX),现在必须要立即转账缴纳报名费,你和我们辅导员打个电话吧。”吴女士拨打了“ 辅导员” 的电话核实情况,对方表示:“ 此次培训机会确实很难得,已经有很多同学报名参加了,目前只剩余2 个名额了。”吴女士随即转账5.8万 元。过了一会儿,辅导员又打电话给吴女士说,培训费已收到,但还需要交纳8万元押金,吴女士再次转账8万 元。当天下午,吴女士联系上了自己的儿子,发现被骗。

2020年2月9日,嫌疑人在江浦县某学校一家长QQ群内,通过盗用班主任的头像、名称伪装成班主任,发布通知称:“因为疫情影响,接教育部门通知,现开始增收资料费,要求学生家长扫码支付并上传支付截图。”受害人陈某等七名家长通过支付宝扫描嫌疑人提供的收款码,每人被骗取599元。

2020年9月15日,嫌疑人冒充溧水区某小学班主任,通过扫码加入该班微信群,在班级微信群发布消息假称需要扫码缴纳388元的书本课时费用,诈骗该班家长23名,诈骗金额总计8924元。

w2.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860656449251819521

三、



警示

1、家长们接到通过陌生电话发来的声称是自己子女索要钱财的信息、微信时都应沉着冷静,及时用其他方式与子女联系,若是无法联系,可联系老师或学校。看到老师发的要缴款的信息同样也要跟老师核实清楚,绝不轻易汇款转账。

2、接到子女发生意外的电话时,可多问问与子女有关的细节,例如子女的班级、学校、联系电话等,以核实其真实身份。如对方回答不了、回答错误或者模糊回答,就极有可能是骗局。

3、家长跟孩子要有一个约定,重大事项一定电话报告。

4、发现被骗一定要及时拨打110 报警。

!



重要提醒

面对日益猖獗的电信诈骗,我们一定要做到拒绝用自己或者他人的身份证为陌生人代办银行卡或者手机卡。因为目前手机卡和银行卡成为电信诈骗犯罪的两大耗材,而办卡的人无形之中就成为了助长诈骗犯罪的帮凶。(也会受牵连并受到法律的惩罚)

案例

w4.jpg



被告人江添洪通过网络收购了其他人实名办理的19张银行卡以及配套的密码、电话卡(俗称四件套),然后卖给了搞诈骗、网赌的嫌疑人。结果,越秀区有个群众被骗了4000块钱,全部转到了他收购的其中一张银行卡里。最后,被告人江添洪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被判刑1年。



台湾人侯博元组织其他几个台湾人飞到金华市,入住豪华大酒店,还每人给2万台币酬劳。要这四个人做什么呢?就是到金华市各大银行开办银行卡,并一律开通网银、办理U盾,以做生意为名把转账金额设置为最大。他们一共办理了10张银行卡准备带回台湾给其他骗子用,没想到却被抓获。虽然四个办卡人办理的银行卡还没有出售,但是这是有组织的开办银行卡行为,开卡人也知道办完卡就要卖给骗子,所以,都被判刑了。几个办卡人全部被判刑九个月,候博元组织者被判刑一年两个月。



24岁的李某,用自己的身份证实名办理了7张手机卡卖给他人,并且提供“售后服务”。什么售后服务呢?就是当电话卡的功能被限制之后,就去营业厅帮骗子换卡,前后累计达30余次,每次100元酬劳不到,一共赚了3000元。但是骗子却用这些电话卡诈骗了150余万元,李某也被刑事拘留。

以身作则

各类诈骗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近年来,国家又密集出台了很多司法解释,进一步堵塞了之前的法律漏洞,现在出售电话卡、银行卡的人也能判刑。因此,希望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信用,不要将电话卡、银行卡出售给其他人使用,你可能只卖了几十块、几百块钱,但却可能给其他人带来几万、几十万乃至成百上千万的损失,而且因为是你实名办的卡,警方可以轻松确定你的身份并将你抓获,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卖卡赚钱,实际是卖“身份”  为了蝇头小利,用自己身份信息办理电话卡、银行卡等,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身份”卖给他人,你的“身份”就流落在外,你无法预知他人用你的“身份”做什么,如果去做违法犯罪的勾当,那么你替人办卡,就变成替人“顶罪”。  

最后,还给大伙提个醒,如有不用的银行卡、电话卡要及时注销,以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来源:金城江公安公众号编辑:张舒婷
审核:陈江洋终审:李德辉
w5.jpg
“轮台白杏之乡”投稿邮箱:ltwxblhpy@163.com

w6.jpg

w7.jpg

w8.jpg

本文来源于轮台网络举报公众号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热门图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