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合法性分析
1. 传销嫌疑
- 三级分销结构:乡代店(5万元业绩)、区代店(60万元业绩)需缴纳高额入门费(果实30-200枚),收益依赖下线团队,符合《禁止传销条例》中对传销的定义。
- 拉人头返利:推广者通过发展下线获得红包、积分、果实三重收益,层级超过三级即涉嫌违法。
2. 非法集资风险
- 虚拟货币发行:平台发行的“果实”无合法发行依据,宣称“限量发行”“销毁机制”但无技术验证,存在人为操控可能。
- 资金池沉淀:消费者预付资金(如998元报单)未说明托管机构,存在挪用风险,符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特征。
3. 虚假宣传与资质缺失
- 伪造认证:展示的“AAA信用企业”“绿色消费积分”等证书由非官方机构“三公国际资信评估”颁发,未在央行或市场监管部门备案。
- 合作谎言:宣称与吉利、阿里合作,但未提供合作协议或公开信息佐证。
二、核心套路拆解
1. 消费返利陷阱
- 低门槛高回报:消费10,000元获赠高比例积分/果实,但实际收益需长期等待(如农耕未来90天仅收回本金的11.25%)。
- 虚假保值承诺:积分/果实宣称“每日上涨”,实则依赖新用户资金托市,存在崩盘风险。
2. 金融传销升级
- 双轨制返利:果实价格由公司操控,早期参与者通过高价转卖获利,后期会员承担亏损。
- 强制复投:要求积分必须用于兑换商品或升级套餐,防止资金外流。
3. 政策擦边球
- 绿色积分伪装:以“绿色消费”为名,但未遵守《绿色消费积分实施方案》中“积分不可交易”的规定。
- 乡村振兴名义:借“助农”名义吸引下沉市场用户,实际资金流向不明。
三、奖项与证书权威性存疑
1. 颁发机构非官方
- 三公国际资信评估:该公司未在民政部或央行备案,其“AAA信用企业”“绿色消费积分”等认证无法律效力。
- 证书漏洞:证书标注“有效期三年”“每年复审”,但未说明复审标准,存在无限续期可能。
2. 内容夸大误导
- 信用评级虚高:企业信用评价AAA级需严格审核,但平台未提供财务报表、纳税记录等佐证,评级可信度低。
- 绿色认证缺失:未提供生态环境部或市场监管总局的绿色产品认证,所谓“绿色消费”仅为营销噱头。
四、风险警示与法律定性
1. 法律风险
- 传销罪:根据《刑法》第224条之一,层级超过三级、人数超百人、金额超200万元即构成犯罪。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未经批准吸收资金并承诺回报,违反《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
- 虚假广告罪:虚构合作、夸大技术,违反《广告法》第4条。
2. 消费者自救建议
- 保留证据:保存合同、转账记录、宣传资料,向银保监会(12378)、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 报警维权:若平台跑路或限制提现,立即报案并申请财产保全。
- 远离高杠杆产品:如“零首付购车”,避免陷入债务陷阱。
五、总结
农耕未来集团以“助农+大健康+数字经济”为噱头,通过传销式分层返利、虚拟货币操纵、虚假宣传等手段吸纳资金,涉嫌非法集资、传销及诈骗。其颁发的奖项证书由非权威机构出具,无法律效力。普通用户需警惕“低风险高回报”承诺,理性识别合规消费场景,避免成为金融传销的牺牲品。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涉农、助农类项目的审查力度,严防政策套利行为。
附:风险自查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