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25-4-18 14:00:59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保健品骗局迷雾:老年人缘何频频中招?

在晨光初现的某小区门口,在热情洋溢的健康知识讲座里,不少老年人满怀期待而去,却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保健品骗局的陷阱。这些被虚假宣传包装的高价保健品,不仅掏空了老人们的积蓄,更可能延误他们的健康治疗。无论是退休的知识分子,还是没文化的老人,都难以抵挡这些骗局的诱惑,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精准瞄准情感缺口

许多老人在子女忙碌于工作、生活的日常里,逐渐成为“情感孤岛”。骗子们化身嘘寒问暖的“贴心人”,每天电话关怀、上门拜访,用一声声“王孃孃,张孃孃”拉近距离,让老人感受到久违的重视与陪伴。当老人们沉浸在这份“亲情”中时,便会放下戒备,在情感的裹挟下,将骗子的话当作“家人的叮嘱”,进而轻信那些关于保健品的虚假宣传,毫不犹豫地背着儿女掏出积蓄。

制造健康焦虑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健康问题愈发敏感。骗子们深谙此道,在所谓的“健康知识讲座”中,夸大疾病危害,渲染健康危机,让老人们陷入深深的焦虑。同时,他们用专业术语包装产品,将普通保健品吹嘘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利用老人对健康的渴望,诱导其购买高价产品。老人们出于对健康的迫切追求,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最终上当受骗。

营造群体认同氛围

讲座现场,骗子们精心安排“托儿”,这些“托儿”在现场积极分享“服用保健品后的神奇效果”,用激动的语气和生动的描述,带动现场气氛。在群体氛围的感染下,老人们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的产品一定靠谱,在这种群体认同感的驱使下,即便心存疑虑,也会随大流购买。此外,骗子还会饥饿销售法,设置要听课多少天才卖产品,逼得老人天天去听讲座,还有“限时优惠”“赠品福利”等促销手段,制造紧迫感,进一步刺激老人冲动消费。

信息获取与辨别能力的局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老年人因不熟悉网络,难以通过多元渠道获取真实准确的健康知识和产品信息,只能依赖讲座中骗子的一面之词。同时,面对复杂的营销话术和虚假宣传,他们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无法识破骗局的真面目。即使部分老人有一定文化水平,但由于对保健品行业了解有限,加之骗子手段不断翻新,也容易陷入骗局。

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骗局,是情感、心理、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需要子女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与关怀,帮助他们提升防骗意识;也需要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让不法分子无处遁形,共同守护老年人的健康与财产安全 。



本文来源于微信文章公众号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热门图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