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1-21 21:59:55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随州公益寻亲志愿队
这个冬天有点冷【随州作者张丛亮】
文章来源作者张丛亮
在人们的印象中,冬季,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季壮观的雷鸣闪电,没有秋天的诱人的花果飘香,但冬季也有它献给大自然特有的含蓄的美。
随着深秋匆匆而过,经意间不经意间,花朵凋谢了,小草枯萎了,落叶凋零了,凛洌的北风吹到感到刺削般的痛,小河里的水感觉到刺骨的冷,我们才感觉到冬天来到了人间。在炎帝神农故里、车城之都的随州,在这个四季格外分明的荆楚大地,是最能感受到酷暑炎热的夏日和凛冽北风的寒冷。
在我们的记忆的深处,感觉四十多年前的冬天特别寒冷,每年的冬天,都会下三、四场鹅毛般的大雪,正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著名诗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儿时的冬天,我们穿着厚厚棉袄、棉裤、和奶奶或母亲手工做的棉鞋,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里放鞭炮,小手冻得通红,也不觉得冷,尽情的疯啊跳啊,直到鞋子湿透了,精疲力尽时便挤到火笼边,只要家里有个地方,围上几块砖,放上几块木头,全家人便挤在一齐烤火,女人们手里做着针线,拉鞋底,鞋垫,忙着给全家老小做着衣服、鞋子,男人则忙着用竹子编蒌子、打鸡罩等等,一阵北风吹来,烟便被吹到眼睛里,眼泪便止不住流下来,便赶紧和大人换个地方坐下来,有时秋天留下来的红薯放在火堆里烤,等红薯烤熟后发出香味后,便剥掉皮,大口大口吃着又香又甜的红薯,至今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新。
冬天的小河里、池塘里都结着厚厚的冰,孩子们站在上面滑冰,大点孩子用木头做的小车从山坡一直滑下来,摔倒了也不哭,爬起来继续滑呀,比赛谁滑得远,谁比谁滑得猛,谁比谁胆子大。大人们拿着锄头、榔头把冰打开,挑水全家人吃,牵着牛来喝水。上学了,便背着书包,提着烘笼,走近路从小河上走路去上学感觉特别得意,上学后,教室里太冷了,窗户都没有玻璃,都是学生从家里带点塑料用钉子钉起来,北风吹得塑料嘟嘟直响,我们的手脚感觉特别冷,常常冷得手都拿不住笔写字,脚上穿着单布鞋、条件好一点穿着布棉鞋,一双脚冻得红通通的,坐在教室里特别难受,几天下来手指头、脚后跟都冻得生疮化脓,不小心碰一下,痛得眼泪恨不得流下来。晚上睡觉在被子里冻伤的手脚又痒又痛,现在想起来那滋味还特别难受。
多年来,冬季里我们虽然也会面对北风呼啸和白雪成片,奇寒无比的极端天气,但再也没有儿时那种冻伤手脚后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心中则时时萌发一种战胜冬天寒冷的勇气和信心。这时才真正明白一个人所面对的不管天气怎么严寒,只要心中有希望,冬天也会变成温暖的海洋。看自然现象万物伊始,观世态炎凉潮起潮落的自然规律,淡定一切,共唱和谐。
慢慢的,可能由于地球变暖的原因,随州的冬天再没有那么寒冷了,一年也只下一两场小雪,偶尔下一场大雪,但都在三两天雪都化了,有时冬天还会下起雨,再也感受不到所谓寒潮那种极寒的天气了。可能到后来,随着地球进一步变暖,不久的将来随州要想下一场大雪会是一种奢望了,孩子们再也不会饱受冻伤之苦了。
今年的冬天有点冷且来得特别快。这是绝大部分人形成的共识。初冬刚过,小雪节令初始,在大街小巷、公园广场,出行的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在寒冷的时节里感受着一丝丝的温暖。
这个冬天的冷,不只冷在季节里,冷在人的身体上,更让人们感觉这个冬天有点冷是来自新冠疫情的蔓延,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加速,国内本土疫情多点散发,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增多,疫情防控形势严竣复杂,同时由于某西方大国抗疫不力,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却将此锅硬甩给中国。在这异常复杂的形势,特别考验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智慧和担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既要牢牢扛起疫情防控责任,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责任之弦,,又要凸显中国的大国担当。
在这个有点冷的冬季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在疫情面前都亲自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压实责任,做到守土有责不动摇、守土担责不含糊、守土尽责不懈怠。广大党员干部听党指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冲锋在前,尽职尽责,全民动员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战疫,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这个冬季有点冷,却让我们懂得:只有经历了与严寒奋勇拼搏,才会让一个人的心灵不再迷茫,让梦想不再飘渺,更让人懂得未来要牢窂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会写出美好的人生乐章。2020年冬季疫情的形势依然严峻,但我们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疫情要防控,经济也要发展,当前全党上下都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疫后重振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
文章摘自澴潭生活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