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25-2-11 12:07:30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吴话可说Tin
当"国家级招聘"成为流量密码
2025年2月5日,中国雄安集团的一纸声明撕开了网络招聘黑产的冰山一角:不法分子以"数万岗位虚位以待"为饵,通过伪造报名系统、AI生成录用通知书等手段,已形成集虚假宣传、付费培训、简历倒卖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这场打着"新区建设"旗号的骗局,暴露出数字时代求职诈骗的三大升级特征。
一、精准狙击焦虑心理的"组合拳"
诈骗团伙深谙流量玩法:先用"央企直招""落户指标"等关键词占领搜索前排,再通过虚拟数字人直播营造万人竞聘盛况,最后以"岗位预定费""资格审查费"等名目收割——整个过程完全复刻电商带货逻辑。数据显示,这类骗局中83%的受害者是25-35岁职场转型人群,他们既渴望逃离"35岁危机",又对体制内岗位存在认知滤镜。
二、技术赋能的诈骗工业化
在某二手平台,售价588元的"招聘系统克隆软件"可1:1复刻央企招聘页面;AI语音模拟系统能伪造HR电话通知;甚至出现"防查岗服务",通过虚拟定位制造线下办公假象。更隐蔽的是"长线养猪"模式:前期免费提供职业规划服务,后期以"人才库建档费""背景调查担保金"等名目层层设套。
三、平台监管的灰度博弈
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下,部分信息平台对虚假招聘广告采取"选择性失明"。某招聘网站内部文件显示,"基建类""国企直聘"等关键词的广告点击单价是普通岗位的3.2倍。而当受骗者投诉时,平台往往以"信息发布者资质合规"为由推诿——毕竟这些伪造的"人力资源公司",都持有花600元即可代办的营业执照。
破局需要认知升维
真正的央企招聘从不在第三方平台收取费用,其笔试环节必用定制化系统而非通用答题软件。当我们惊叹于ChatGPT的智能时,也该意识到:在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里,保持对"超额利好"的警惕,才是数字时代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毕竟在招聘骗局里,最昂贵的从不是那888元的"岗位锁定费",而是错把陷阱当机遇的认知落差。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