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25-3-4 13:33:16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外向风筝
近期,多地出现以“高薪日结”“0元入职”为噱头的骑手招聘骗局。求职者不仅未获得承诺的高收入,反而背上数千元贷款,甚至因“违约”被威胁征信拉黑。以下是骗局全链条拆解与应对指南:
一、骗局运作模式:环环相扣的“债务陷阱”

1. 虚假广告引流
骗子通过短视频平台、招聘网站发布“日薪500元”“无门槛入职”广告,宣称“电动车免费提供”“接单自由”,吸引大量待业者上门。
2. “0元入职”话术洗脑
面试时,中介以“公司垫资”为由,要求求职者签署《车辆租赁协议》,声称“跑满3个月即可免费获得电动车”。实际上,协议中隐藏“以租代购”条款——电动车需分期支付699元/月,总计12期(8388元)。
3. 诱导签订贷款合同
在求职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中介操作其手机办理网贷,将“租车费”转为个人贷款。部分案例中,贷款机构与中介公司实为关联企业,形成闭环收割。
4. 恶意制造“违约”
入职后,受害者发现实际日薪仅100-150元,且需自付油费、维修费。一旦无法承受高强度工作而离职,中介立即以“未满3个月”为由追讨剩余贷款,并威胁起诉、上征信黑名单。
二、受害者画像:谁在落入陷阱?


  • 群体特征:外来务工人员、中年失业者、大学生兼职群体,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金融风险认知。
  • 典型案例:
上海浦东的小张(化名)应聘某“同城配送”岗位,签约后被强制下载某分期APP,贷款8388元。工作一周后因收入不符预期辞职,随即收到催收短信:“逾期将移交法务部”。
截至2024年12月,仅黑猫投诉平台类似案件已超2300起,涉案金额预估超2000万元。
三、法律定性:这是否构成诈骗?

1. 合同欺诈
《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证件或要求提供担保。中介以“租车费”变相收取押金,涉嫌违法。
2. 贷款套路
若中介隐瞒贷款实质,诱骗签署电子合同,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合同诈骗罪”。
3. 维权难点

  • 证据不足:协议条款模糊,受害者难以证明被欺诈。
  • 民事纠纷表象:警方常以“经济纠纷”不予立案,建议走司法程序。
  • 执行困难:即便胜诉,中介公司可能已注销或转移资产。
四、自救指南:如何避免“入职即负债”?

1. 识破话术红线
凡入职需交“服装费”“租车费”“培训费”的,99%为骗局。
警惕“工资代发”“分期抵扣”等说辞,要求查看完整合同。
2. 验证公司资质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是否存在、是否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核对招聘方与签约方是否一致,警惕“劳务外包”陷阱。
3. 拒绝“手机操作”
不提供身份证、银行卡、手机验证码,拒绝他人代操作贷款APP。
4. 留存证据维权
录音/录像记录面试过程,保存聊天记录、合同文本。
向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举报(电话12333),或通过法院起诉合同无效。
五、社会警示:为何此类骗局屡禁不止?


  • 平台监管缺位:部分招聘网站对中介资质审核流于形式,投诉后仅下架链接,未追溯责任。
  • 违法成本低:骗子常注册空壳公司,骗局暴露后注销换壳,逃避处罚。
  • 信息不对称:低收入群体对金融工具认知有限,易被“0元”话术迷惑。
结语

“0元入职”实为精心设计的债务陷阱,求职者务必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凡事先交钱的工作都是骗局。若已陷入圈套,应立即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切勿因恐吓放弃维权。
(案例来源:澎湃新闻、黑猫投诉、受害者访谈)


相关法规索引
- 《劳动合同法》第九条、第八十四条
- 《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 《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一条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