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好友

0

积分

新手上路

发表于 昨天 20:28 |显示全部楼层
星标麦研?,精彩信息不错过
因“兼职”陷电诈!6名大学生,获刑w1.jpg

暑假将至,且又逢毕业季,大学校园网络中兼职招聘信息广受关注,但其中不乏一些包装为兼职信息实则为诈骗套路的内容。

近日,攀枝花市六名大学生因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被判刑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这些年轻人中,有人本想做兼职补贴生活费,有人轻信了“高薪招聘”的承诺,最终却因法律意识淡薄沦为犯罪帮凶。

这一事件暴露出电信诈骗犯罪向高校渗透的严峻态势,更为在校大学生敲响了警钟。

因“兼职”陷电诈!6名大学生,获刑w2.jpg

精准围猎:大学生已成重要“猎物”

生于千禧年后的当代大学生,因长大在互联网时代,自认为有知识、懂网络,不会轻易被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此前,搜狐新闻—教育联合麦可思开展过一项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发现,受访大学生中,仅44%的大学生表示清晰地了解校园诈骗行为,有两成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

据最高检发布的《检察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工作情况(2023年)》披露,2023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帮信、掩隐三类犯罪人员中,16至22岁人员占比20%左右,其中不乏在校及刚毕业学生。此外,最高检还披露,文化程度较高人员涉罪呈上升趋势。全国检察机关在前三季度起诉的电信网络诈骗、帮信、掩隐三类犯罪人员中,大学专科以上(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人员分别为4400余人、5900余人、7600余人。

当一些大学生正在读这篇文章时,或许就有同学正在某个兼职群里看“日结200元”的招聘广告,或者在社交平台收到“寄拍模特”的私信邀请。

这些看似平常的信息,其实是电诈团伙专门为大学生群体精心设计的陷阱。他们深谙校园生态,善于针对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弱点编织陷阱。

蚌埠市反电诈中心5月初披露的典型案例极具代表性:一大学生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接到寄拍衣服的兼职任务后,被诱导操作家长手机,最终导致九万元损失。诈骗分子往往以“操作简单”“时间自由”为诱饵,初期给予小额返利建立信任,待目标投入大额资金后便消失无踪。

更值得警惕的是,攀枝花案件中六名大学生的堕落轨迹,还暴露出电诈犯罪最危险的变异——受害者身份转换。他们最初多是兼职诈骗的受害者,而后面对发展下线可得到50元至100元不等的提成,成为犯罪团伙的“校园代理”。

每个大学生都该意识到,防范电诈不仅是保护财产安全的需要,更是守护人生底线的必修课。



防诈指南:构筑青春的防火墙

如今电信诈骗手段越发猖獗,呈现出三大新趋势:

(1)技术手段升级:利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冒充熟人视频通话,通过虚拟运营商号码模拟本地来电;

(2)目标人群细化:建立包含学生消费习惯、社交偏好的数据库,实施精准诈骗;

(3)犯罪链条产业化:形成信息买卖、技术支撑、资金转移的完整黑产链,大学生常被诱骗参与“地推引流”等环节。

面对无孔不入的电诈威胁,被动防御远远不够,需要建立立体的防护体系。专家建议,首先应树立“四不”原则:不轻信陌生渠道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透露个人敏感信息、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走账”行为。

当遇到“高收益”“零风险”等话术时,需立即启动“防诈雷达”。针对常见陷阱的破解之道:

因“兼职”陷电诈!6名大学生,获刑w3.jpg

兼职诈骗:核实企业资质,拒绝预交押金,牢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证件”;

刷单返利:认清其违法本质,电商平台早已明文禁止虚假交易;

网络交友:警惕过度热情的“完美对象”,涉及投资理财立即止损;

冒充客服:通过官方渠道二次验证,绝不透露短信验证码。

因“兼职”陷电诈!6名大学生,获刑w4.jpg

搜狐新闻—教育联合麦可思开展的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还显示,受访在校大学生所在高校均在积极开展防骗、反诈工作。高校提供的防诈骗相关帮助主要为“组织警察等入校做讲座或其他活动”(55%),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给予的提醒”(54%)。还有47%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大学给学生开设了个人财产安全相关的课程”,34%表示“学校会通过校园官网、官微等平台发布提醒”。

这些“制度性防护”与“常态化教育”,正逐步填补大学生的认知盲区,让防骗知识从“零散灌输”转化为“主动防御”。

还有一些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反诈联络员、安全联络员机制值得推广,通过同学间的信息共享与预警,形成群体免疫效应。

同时建议所有大学生们定期登录“国家反诈中心”APP学习最新案例、将“96110”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存入手机通讯录,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关键时刻可能成为救命稻草。

因“兼职”陷电诈!6名大学生,获刑w5.jpg

防范电信诈骗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课。

面对不断升级的犯罪手段,对于高校而言应加强法治教育,建立规范化的勤工俭学渠道;学生群体则需树立正确价值观,认清“轻松获利”背后的法律风险。唯有将安全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才能有效抵御电信诈骗的侵蚀,守护好个人前途与社会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防范诈骗 近七成受访大学生不轻信陌生人来电 [N]. 中国青年报,2024-11-08.

[2]“兼职”变犯罪!攀枝花六名大学生涉电信诈骗获刑!  [EB/OL]. 攀枝花长安网,2025-05-12.

[3]2023年14.7万人因帮信罪被起诉 在校学生参与电诈犯罪比例不断升高  [EB/OL]. 光明网,2024-11-20.

[4]蚌埠日报、麦可思研究、澎湃新闻网等。

因“兼职”陷电诈!6名大学生,获刑w6.jpg
关注我们
观看更多视频

点击下方获取更多相关主题内容

?教学评价

?新双高

?审核评估

?研究生培养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创新



声明:麦可思研究原创内容全面开放非盈利目的的转载授权,转载请留言或添加编辑微信获得长期白名单授权(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转载要求——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2.转载请在文章发布的24小时后进行。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回复“蓝皮书”,可获取2024年最新就业蓝皮书数据。

喜欢的话,点个分享、收藏、赞、在看呗~?

本文来源于微信文章公众号
返回 发新帖 回复
热门图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Archiver|手机版| 反传销咨询救助网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X3.4( 蜀ICP备14017371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