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12-13 18:25:17
|显示全部楼层
《浪潮》作为一个电影,我们往往都从极权主义,从一个社会学的角度上去理解,去分析,而很少注意为什么是五天形成纳粹,而不是一天。
合肥,今天是一个传销基地,我去亲身经历了一下传销过程,其中的手段确实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传统的传销式限制人身自由,并有实体的产品,而今天的传销不控制人身自由,对你好吃好喝款待,他们不卖商品所以不认为自己是传“销”,他们有纪念品所以不认为自己是非法集资,他们认为自己给政府纳税所以他们坚信那被马克思批驳的“存在即合理”。我呢,是大学同学叫我去的,他家挺不错的,他爸他姨他哥他叔都在里面,他们都是成功的生意人,非常精明,最吸引我的是他们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也是我一直想解开的一个问题。
当一个人说大家都不傻的时候,是不是大家真的都傻了
在这里面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有高官,有农民,有退学的大学生,有知识分子,有商人,有公务员教师等等。几乎社会各个群体都在里面能找到,他们有的家庭非常好,有的欠债,但都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他们告诉别人最多的一句话,大家都不傻,别以为自己聪明,想明白再说,看明白再做,没人让你参与。
这个过程中,是一个通过暗示来放弃理智的过程。他们“拉人头”的过程需要七天,他们俗称七天的生意考察期,这个也是他们行业的操作规范。我个人认为他们最精明的地方在于通过七天的流程让一个新人加入,我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他们参考了前面的那个实验,但彼此共通之处是很多的。
这七天的过程中,他们会告诉你这项生意能挣多少钱,它是不是国家的,是不是合法的,是不是能挣到,是不是能够持续的做下去,单纯从这四个问题上讲没有特别之处,他们会引导你想这四个问题,思考的过程决定思考的结果,当你思考的过程都被掌控的时候,你的决定便是可以被操控的。
问题出在这“七天”上,七天并不算长,多数时间七天都在碌碌无为中度过,而在这特殊的七天中,通过不停的人每天跟你聊天,每天四到五个小时,且带你去的小伙伴从不跟你多说一句关于这个事情的话,尽量让你保持对他的信任感。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是反感,这个时候往往通过亲情爱情友情把你留住,然后开始逐渐地接受他们的逻辑,他们会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你去解决它,他们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使得逐渐情感上对他们认同,让你佩服他们的集体,在他们跟自己的交流中,通过自己的不断确认,最终去信任这个逻辑,去信任这个故事,去认同这个集体,而这个过程能够得以完成,最关键的不是他们所说的正确性,而是时间,是这个过程,影响一个人,从来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
七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历过“七天”过程之后的大家,有可能真的傻了,对一个人,接受了一个群体,一种思维方式,背后接受的是情感,是生活,是价值观与认同。当接受后,并在认为这是自己的历史使命与人生机遇结合的复杂的感情中会不断的强化这个思维方式。
当知识成为一种信仰,知识本身便是可怕的
在中国,对知识抱有一种宗教般的感情几乎是历史惯性给我们的赋予。即使在今天如此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研究生都已经成为白菜价的时代,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却依旧没有消失。
对于多数人而言,学生时代的结束便代表系统接触某一门类知识的结束,文理分科的开始代表对另一些知识彻底丧失掉认真了解的可能。
在传销中,他们融合了现代管理,基本的经济理论,法律,心理学,管理学,金融理论等现代知识,从这个视角了解世界对多数人而言是从没有过的,或许可以称之为“神”的视角。对于一个中学毕业即开始打工的人,面对一个人居高临下的讲一个小时的经济学无疑是件充满激情的事情。
揠苗助长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对于没有认真接触过基础理论教育的人,用很短的时间以虔诚的心情去接受一门现代金融学的视角,这个视角必然是没有自己的理性支撑的,当他们开始给你讲课的时候,容易发现他们的眼神视角都有着明显变化,仿佛人变了一样。
如他们常说,以前对经济的了解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今天他们的生意是虚拟经济,你必须换一个视角去理解,要有高度,要不怎么能理解呢。
对知识的组织并应用到生活是思维方式的体现,当应用对不完备的、想象出来的知识来理解现实那会是什么样子,康德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在探索知识的真伪以及是否能认知,而今天多数人依然是在重复中去相信知识,姑且称为一个群体的“常识”。
|
|